对于APS审核面试不通过的原因,官方原因只有两种:因为专业或因为语言。但是实际上,通不过审核的因素有很多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能引起所有小伙伴们的思考。希望大家仔细想想,自己身上的问题有哪些,有可能因为哪项短板与德国留学失之交臂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
专业知识不过关
1)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是什么,不知道自己大学四年都干什么了,不明白每门课为什么要开设,也完全搞不懂自己到底都学什么了。
这种情况并不多见。所以,在开始准备之前,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大学官网上,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。
例如: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:
生物医学工程的培养目标,是使学生掌握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电子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,着重于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工程问题,如医疗仪器的研制、开发、维修等,同时也能胜任其它与生物技术、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工作。
再如:首都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:
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:
a.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,特别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,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,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方面的能力;
b.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;
c.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理论知识,包括程序设计技术、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、软件工程方法、软件测试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知识;
d.了解本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,掌握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良好的获取新知识与技术的能力;
e.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、技术和工具从事某一应用领域软件分析、设计、开发、维护等工作的能力.
2) 专业知识看得不够仔细
APS审核现在已经少有“蜻蜓点水”的问法了。对于重要知识点,考官通常会问到非常细致的程度。所以对于重要知识点,大家一定要看全面,看仔细,加以自己的理解,并能够适当举例。
语言不过关
说到语言,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都会非常头疼。大学里的四六级考试非常应试,就算通过了,英语水平也不会有多大的提高。而且中国式的“哑巴英语”教学已经沿用了多年,我们的外语能力也就局限在读和写,对于听、说,极其缺乏训练。这样的情况,导致了很多人自信心不足。准备中文的时候信心十足,到了英语或德语的环节,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。
对于语言,我想说,最基础的一步,要把所有专业词汇查准,念准,用心记住。而最重要的一步,则是把专业词汇用最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。
什么叫最简单的句子呢?
1)尽量不说从句,用单句。这样既方便你背诵,又便于考官理解;
2)每句话只含有一个信息量。
这两步都做到之后,就是反复说,反复练了。之前和一个一审因为语言没有通过的学生聊天,他说,自己没通过,就是因为不张嘴,每天就是默背。考官提问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的嘴完全跟不上自己的思维,好多想说的东西就是说不出来。所以,进入英文准备环节的小伙伴们,请你们务必要保证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在说英文。
我自己也试过很多如何提高表达能力的方法,我觉得最省时且有效的方法,就是制作“思维导图”。这一点,在后面的文章里,我会重点介绍。
心态问题
曾经和一位就职于德国使馆的朋友聊过天。他说,去参加审核的学生,99%都非常紧张。所以考官们会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,排解他们紧张的情绪。但是仍有很多人,面对问题的时候脑海一片空白,什么也说不出来。的确,APS审核,每个人只有三次机会,谁都不可能“久经沙场”,谁都不可能有过非常资深的审核经验。但是这个时候,小伙伴们,你们想一想,为了这个审核,为了这一天,你们做了多少努力?现在不去展现你的专业真实性,难道要等下一次吗?难道一定要到走出审核部大门的时候,你才追悔莫及,才去反思吗?
我一直相信主观能动性。只要你迫切地想通过这个审核,愿望就会成为你们的勇气,你们的动力。
所答非所问
这个可以说是审核里面的一种“高端死法”了。有的人审核结束之后觉得自己答得很好,表现得很好,但是后来没有通过。在2011年的时候,我曾经给一位二审不过的同学做过复议,因为她出来之后的描述,让我感觉她的回答完全没有问题。虽然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上来,但这也不至于直接导致她审核失败。复议之后,审核部写了长长的一封信,描述了整个审核的过程。看完这封信,我真的是瞠目结舌。她给我的描述,和考官当天的记录,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。那封信的最后一句话就是:Alles war nicht der Inhalt der Fragen der Pruefer.(所有的回答,并不是考官的问题)
在审核时,大家都急于对考官的问题做出第一反应,并急于给出答案。但是,你们的回答真的是考官想要得到的答案吗?对待每一个问题,请给自己3-5秒的时间,听明白,想清楚,再作答。
这么多年来,接触了近千名APS审核的考生,对于不通过的孩子,究其原因,也就是上述四种。总结下来,写下来,并不是希望你们审核不通过之后,我们坐下来用这四种情况来分析你的问题。而是希望,你们能好好看看,仔细想想,哪些问题上自己有可能犯错误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